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6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310篇
航空   1634篇
航天技术   235篇
综合类   260篇
航天   2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不同雷诺数下翼型气动特性及层流分离现象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雷诺数下空气黏性效应突出,翼型表面普遍存在层流分离现象,相比常规雷诺数情况气动特性显著恶化。采用带预处理的Roe方法求解非定常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低雷诺数低湍流度风洞油流显示试验技术,对FX63-137翼型不同雷诺数下气动特性和流动结构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风洞油流显示试验可以清晰获得低雷诺数层流分离流动的两道油流汇集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其分别为时均化主分离线和二次分离线,两种结果定性定量均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效可靠;雷诺数从500 000降至20 000,翼型气动特性和层流分离流动结构均发生显著的变化,伴随阻力系数剧增和升力系数剧降,时均化流动结构从附体至出现经典的长层流分离泡,并最终演化为后缘层流分离泡,相应的两种分离泡的非定常流动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而言,存在不同的临界雷诺数,因为导致阻力系数剧增的机理在于经典长层流分离泡的产生使翼型压差阻力大增,而造成升力系数剧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后缘层流分离泡使得等效翼型后部弯度减小;非定常结果显示正是由于翼型表面漩涡周期性的生成与脱落,才造成了低雷诺数下升力系数的周期性波动。翼型上表面主分离涡即将脱落时,流线在后缘附近再附,升力系数达到峰值;而当流体从下表面向上卷起二次分离涡时,尾部流线大尺度分离,升力系数降至谷值。  相似文献   
62.
从研究超声速气流中简化液滴(刚性小球)的气动力着手,比较分析使用CFD方法与使用两相流理论中已有的颗粒阻力系数模型得到的简化液滴气动力结果,得出Charles B.Henderson给出的阻力系数经验关系式适用于计算简化液滴在超声速气流中的运动。进一步,对不同直径简化液滴的运动开展工程方法的计算。在来流Ma=2.7的二维平板超声速流场中选取一个截面,作为气相流场,结果显示:(1)简化液滴与主气流存在相对超声速运动,当简化液滴直径dk≤0.12mm时,纵向相对超声速运动区域约为0.15m~0.4m,当dk0.12mm时,作用区域明显增大;(2)以10m/s喷射出的简化液滴,其横向穿透深度与纵向运动距离比约为0.004m/1m~0.021m/1m;(3)以100m/s的速度喷射出的30~120μm直径简化液滴,其横向穿透深度与纵向运动距离比约为0.02m/1m~0.055m/1m,实际过程中,小尺寸简化液滴的汽化很快,其穿透深度很小。  相似文献   
63.
使用面元法气动分析软件VSAERO对机翼与翼梢小翼组合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Steve Smith提出的诱导阻力优化方法对翼梢小翼的定位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预测出翼梢小翼的最优定位,在翼梢小翼优化设计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4.
In preparation of ITRF2008, all geodetic technique services (VLBI, SLR, GPS and DORIS) are generating new solutions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analysis centers solutions. These data reprocessing are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models, parameterization and estimation strategy unique to each analysis center and to each technique. While a good agreement can be found for models between groups, thanks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IERS conventions, a great diversity still exist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allowing possible future improvements in this direc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focus on the atmospheric drag estimation used to generate the new DORIS/IGN ignwd08 time series prepared for ITRF2008. We develop here a method to inter-compare different 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a first step, by analyzing single-satellite solutions for a few weeks of data but for a large number of possible analysis strategies, we demonstrate that estimating drag coefficient more frequently (typically every 1–2 h instead of previously every 4–8 h) for the lowest DORIS satellites (SPOTs and Envisat) provides better geodetic results for station coordinates and polar motion. This new processing strategy also solved earlier problem found when processing DORIS data during intense geomagnetic events, such as geomagnetic storms. Differences between drag estimation strategies can mostly be found during these few specific periods of extreme geomagnetic activity (few days per year). In such a case, when drag coefficient is only estimated every 6 h or less often for single-satellite solution, a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in station coordinate accuracy can be observed (120 mm vs. 20 mm) and significant biases arose in polar motion estimation (5 mas vs. 0.3 mas). In a second step, we reprocessed a full year of DORIS data (2003) in a standard multi-satellite mode. We were able to provide statistics on a more reliable data set and to strengthen these conclusions. Our proposed DORIS analysis is easy to implement in all software packages and is now already used by several analysis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DORIS Service (IDS) when submitting reprocessed solutions for ITRF2008.  相似文献   
65.
共形光学整流罩在保证了光学指标的前提下,与后端的其他结构外形轮廓平滑连接,从而提高了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采用特殊面型的整流罩给共形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以及加工、检测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共形整流罩像差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典型的光学设计。  相似文献   
66.
在风浪槽中进行水气动量交换实验,测量了不同风速和风区下的波浪及空气湍流流场。测量数据表明水面上风速分布符合对数律,水气界面附近在小范围的动量交换常通量层。阻力系数CD随风速增加线性增长,随波龄增加而减小。这一趋向与理论分析及外海帝测结果一致。对风浪发展过程中波浪和空气湍流谱结构的分析证明了水气运动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7.
俯仰三角翼的流态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俯仰三角翼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俯三角翼的截面流态特点,对三角翼俯仰 运动的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8.
液压减震器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摩托车液压减震器的结构及原理,建立了其动力特性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字仿真计算研究了液压油的容性、感性等对减震器动力特性的影响情况,得出了两者影响刚好相反的结论,并与实际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这对减震器性能优化及结构改进具有指导价值,为建立基于几何尺寸参数的减震器动力特性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扇翼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扇翼飞行器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横流风扇在不同风扇转速、来流速度、迎角、前缘开口角和叶片安装角下的升力、阻力和需用功率,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风扇转速是影响扇翼升推力的主要因素,不同迎角和来流速度下扇翼的气动特性也不相同,前缘开口角和叶片安装角对扇翼的气动特性影响也比较大。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扇翼的工作原理以及获得控制扇翼飞行器升推力的方法,为大尺寸扇翼无人机的设计制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0.
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中针栓喷注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涛  李平  王凯  杨宝娥 《宇航学报》2020,41(12):1481-1489
为总结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中针栓喷注器的研究成果和梳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针栓喷注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然后从设计原理、工程研制、雾化特性和燃烧特性等方面介绍了针栓喷注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最后展望了针栓喷注器的发展趋势及需要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分析表明,液液针栓喷注器、气液针栓喷注器的雾化特性和燃烧特性都还需持续开展研究。雾化特性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雾化角、混合特性和下漏率,还要探索针栓喷注器在反压下的雾化特性。燃烧特性中需要深入研究温度分布、火焰结构和燃烧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